探讨高校思政教育中诚信与合作意识的培养

点击数:826 | 发布时间:2025-06-10 | 来源:www.vddcv.com

    伴随社会的飞速发展,大家接触到很多的信息,企业与社会也慢慢将诚信作为衡量人才的规范。大学生是国内将来的建设者,是东升的旭日,是传承常识与文明的载体,因此,诚信看上去非常重要。诚信可以让大学生拥有好的形象,并且可以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。但近期几年来,大学生作弊、不诚信的状况数见不鲜,这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,也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。

    1、诚信与合作意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程度

    为人诚实诚信是所有好道德品质的根基。国内的经济迅猛进步,无论是个人抑或企业,都要遵循诚信,只有做有道德、有良心的人,做诚信的企业,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,才能取得称赞。大学生作为国内将来的建设者,对大学生拓展诚信教育,培养他们诚信品质至关要紧。

    每一个人,通常来讲,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大家真诚的合作,单靠一个人去完成时比较困难的,甚至是不可能的。特别在当今这个社会,人与人有着密切的关联,一个人作战是不现实的。因此必须要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,让其了解整体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,掌握怎么样更好地与人相处,怎么样团结群体合作完成一同的目的。

    2、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近况

    (一)从生活方面所表现的诚信缺失

    大学的生活充斥着各种魅惑,大伙来自五湖四海,因此家庭环境、经济能了也完全不同,容易衍生攀比心理。现在常常有报导有些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追求名牌、高额请客、购买奢侈品的虚荣心理,会做出一些违背诚信的事情,比如,争当贫困生、借钱不还、拖欠助学贷款等等。缺失诚信的行为不只损害了学生的形象,还会给家庭、银行、学校、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。

    (二)从学习方面所表现的诚信缺失

    人才的需要大大增加,这无疑大学生学习重压也随之加强,怎么样在这样激烈的角逐中找到自己认可的工作?就需要要让自己全方位进步,成为综合型人才。但不少大学生将综合型人才曲解,觉得文凭、学分代表着所有,如此的认识让他们为了可以在考试上获得好成绩而不惜作弊,复制笔记、抄袭作业等等,紧急缺少诚信意识,影响了学校的学风。据调查显示,72.1%的学生有过作弊的念头,42.4%的学生可以同意作弊,59.8%的学生有过作弊行为,47.3%的学生理解作弊行为,12.6%的学生感觉只须教师不发现就好。

    3、培养高校思政教育初中生的诚信与合作意识的什么时间手段

    (一)打造以诚信与合作意识为核心的校园文化

    高校要打造道德榜样,细心发现校园的道德标兵,并以其事迹鼓励更多的学生诚实诚信,从而打造好的校园环境。此外,高校也可设立有关的奖学金,比如,诚信年轻人、文明标兵、最好团队奖等等,用如此的方法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,同时也能鼓励合作,加大大学生的合作意识。学校也要积极拓展活动,给予学生合作的舞台,让学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合作能力,知道团队合作的精粹,掌握合作。高校也可依据当地城市的进步需要,组织校外活动,比如义工、志愿者服务、顶岗实习等等,让大学生可以从中领会工作的真谛。

    (二)完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

    在一定量上,思政教育的模式直接影响了诚信与合作意识的培养,因此教育者可选择以身作则,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,特别是诚信,从而塑造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团队,用自己较高的道德素养为学生做出榜样,用实质行动告诉学生诚信的重要程度。此外,还可以通过论文征收、常识平台、讲坛等渠道来为学生讲述诚信的影响,使得学生甚至诚信的重要程度,进而培养起合作意识。只有不断吸取出色成就,树立正确的道德观、价值观与生活观,培养诚信与合作意识,才能让自己成为一名具备高素质,诚信与团结友爱的人才。

    (三)打造完善的信用监督规范

    缺少监督的规范是没用途的,所以高校要想培养学生的诚信与合作意识,就必须要打造完善的监督规范。第一,构建大学生个人档案,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有关要紧事情进行登记;第二,打造明确的将成标准,对于学生的诚信与合作行为根据标准实行。学生在校期间,会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比赛、评奖评优,那样可以参考学生的个人档案,让一些诚信、妇幼合作意识的学生优先得到评奖评优的权利。至于在就业这一方面,高校可优先向企业推荐拥有较好团队精神、品德优良的学生,如此不只可以鼓励学生培养诚信与合作意识,还能让企业对高校有较好的评价,也起到了正面的引导用途。

    4、结语

    诚信与合作意识是每位大学生所需要拥有些品质,是工作与生活的根源。无论是待人处事还是工作当中,诚信与合作意识都能起着至关要紧的影响。高校思政教育者要贯彻落实诚信与合作意识的教育,构建和谐校园,培养出一批合格的接班人,为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。

  • THE END

    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,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。

专业院校

返回顶部

Copyright©2018-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(https://www.dgzhou.com/)
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-1

  •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

  • 中国人力资源网

首页

财经

建筑

医疗